“幼升小有多拼”的话题在微博上持续发酵,香港宝妈“让孩子赢在子宫里”的做法虽然极端,但佩鲁只觉得“可怜父母心”。
在这个泛焦虑的时代,做一个跟得上时代,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在应试教育里大获全胜的父母可太难了。怪不得《小欢喜》一出,大家带娃应试的焦虑就一触即发。
在我们将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为了娃一掷千金购置学期房的高知群体妈妈称之“海淀妈妈”时,更高知的“顺义妈妈”又浮出水面。
顺义娃作业之外的各种加餐补课她们更“精英主义”,为孩子指定的目标跳脱清北,直接冲出亚洲,朝着”哈佛耶鲁常春藤”高歌迈进,将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殊途同归呈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种焦虑,并非“中国特色”或“亚洲特色”。在美国纽约的上东区,身着GUCCI,脚踩香奈儿的高知妈妈也正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琢磨着:我要不要再买一个铂金包?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把自己正在经历的焦虑,写成了爆卖的妈妈读物《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1.是什么在世界范围內造就了顺义妈妈?
上东区小孩过的生活,不论从任何人的角度来看,都非同寻常。他们平时出入有司机、保姆陪同,还会搭乘直升机到汉普顿度假。两岁大的孩子,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程。
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得请家教,准备迎接幼儿园的入学考与面试。到了四岁,不会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他们不会玩,因为他们有太多“加强班”要上——托儿所放学后,除了法文课、中文课、小小学习家课、烹饪课,另外还有高尔夫球课、网球课、声乐课。
“见习上东妈妈”薇妮斯蒂这样在书中写道,为了融入上流社会,为娃争夺更多教学资源,她不得不斥巨资为自己买了个铂金包。
跟“海淀妈妈”“顺义妈妈”一样,上东区妈妈这一群拥有高学历背景、财力优渥的贵妇的另一面,是极端的焦虑。这种焦虑,源自“赢在起跑线”的渴望。
而以拼出名的香港家长,从怀孕开始就做足了准备:名校只接受一月份出生的孩子,为此不惜苦算排卵期。为了抢占一流幼儿园的宝贵学位,爸爸干脆辞职去幼儿园当校工。兴趣班爱好者心中也有一条分明的鄙视链:“别和学弹琴、游泳的做朋友”,因为“竖琴、高尔夫、骑马”才比较高级。
日本的世田谷区,是日本人公认的:“富裕阶层居住的名流之地”。比如这里的星巴克,竟然是这种画风:
表面上的世田谷贵妇不仅打扮时尚、在工作上拼了老命,教出的孩子也是出了名的“家教好”。
但繁华之下,同样有“顺义妈妈”焦虑在暗潮涌动,她们不仅在工作家庭中力求完美的平衡。还要与上一辈的传统育儿观念对抗着,吸收着来自世界的一线育儿咨询。用钱、精力与满档的日程表,让自家娃在上流社会的喜马拉雅中高高挺立,宛若珠穆朗玛。
2.高知妈妈的焦虑:如何成为更好的妈妈?
爱有多深,妈妈们就有多焦虑。
不论是来自海淀、顺义、上东区或者世田谷,这些高知妈妈们都坚信教育是一环一环建筑起孩子幸福人生的唯一材料。
顺义别墅区如果不进入好的幼儿园,做足学前准备,练习社交,孩子就不能赢在起跑线上。毕竟抢占到好幼儿园的宝贵学位,意味着有资本挑选好的小学中学,这样才能有被清北和常春藤青睐的可能。
顺义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路标都是中英在这些财力充沛的精英扎堆的地方,有两种供给就吃紧了:一个是学区房,一个是私立学校。尽管高知妈妈们财力充沛,但房子和学位就那么多。导致这两种供给异常难以获取,而无法进入好的学校,无疑等于把孩子扔到食物链的底层。
那么一个成功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戴维拉克鸟类学家戴维拉克通过研究了英国乡间鸟类的育儿模式。发现有的鸟妈妈在繁殖季节全力以赴,产下最多的蛋,照顾最多的蛋,耗尽自己的全部能量。这种母鸟因为太过努力,最后疲惫不堪,身体虚弱,死亡率较高,而它们一死,孩子们也活不下去。
而另一类更为“成功”的鸟妈妈,会在孵蛋之前,先打一打算盘:今年春天非常寒冷,大概找不到太多虫子了,这一批就少孵化几颗蛋吧。这种看起来比较“冷酷”的虎妈型母鸟,成功孕育下一代的概率,比“无私”鸟妈妈的概率要高得多。
所以越来越多的妈妈,过上了精打细算的育儿生活。她们想成为更好的妈妈,她们担心的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多,而是做的不够好,生怕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影响。
3.真正的教育不是赢得竞争
圣路易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凯瑟琳表示:“大部分的灵长类动物,一生25%至35%的时间都属于青春期。而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孩子出生时最无法自立,幼年特征将会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人类学家梅雷迪斯表示:人类的童年期造成人类有较长、较复杂的父母期。导致父母足以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而母亲更是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高风险职业,高知妈妈很焦虑,压力很大。而孩子成功或失败,在妈妈们看来是自己最大的职责。
但,真正的教育并不是赢得竞争;成功的孩子也并不非得通过努力,跻身更高的阶级,变得更富裕,拥有更多的权利。顺义妈妈也好,上东区妈妈也罢,她们最大的误区,是把子女教育看做成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而这也促使着她们自身不断追求完美的人生,为孩子做各种准备。
包括抢占私立贵族幼儿园的宝贵学位,也包括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为自己购置一个昂贵的铂金包。但这一切,重点都已经不在孩子身上了。
而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孩子在有限的人生里,延展出无限的生命力。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词都会是你的“瘾”。而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状态,无疑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交换了他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