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氢装上阵,谁会是下一个宁王

在整个汽车行业,以氢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虽并未像锂电池一般风光,但也在新能源战略布局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近两年各界玩家入局,更是掀起了持续的投资浪潮。

正值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提交了两份议案,其中一条就提到了关于在海南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在他看来,相比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技术难度高。经过几年发展,海南已具备开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营的条件。

恰巧在同一时间,3月6日,宝马集团也公布了相关氢燃料电池项目的进度。根据官方说法,BMWiX5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项目已进入下一阶段,近辆BMWiX5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组成的试点车队将在全球进行车辆展示与试用,并将于今年来到中国。

无论是海马汽车还是宝马集团,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氢燃料电池车的春天已然到来?

“氢”火燎原,车企纷纷入局

客观来说,有关氢能源背后的谈论,既有业界对清洁能源的期待,又有对当前能源紧张的焦虑。换句话说,氢能源行业发展确实火过。

这一点在日韩企业体现的尤为明显。无论是丰田Mirai、本田Clarity还是现代的NEXO,三足鼎立的局面仍未打破。可惜,受制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氢燃料电池车并未大火,依然在市场层面被电动汽车吊打。

主要原因在于,氢能源行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一是氢气在生产、储存、运输等方面缺少统一规划与布局,没有完善的配套;二是作为氢能源最大且最实际的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着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储备不足等诸多难题。

即便面对诸多问题,氢能源产业依旧被行业寄予厚望。一方面,氢能源是一种清洁、易获取、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并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另一方面,氢能源的燃烧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化工燃料,其热值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在这一背景下,可以明显感觉到,近两年来各车企间又一次掀起了氢燃料汽车的热潮。

早在年3月,现代汽车集团就宣布与广州市广州开发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广州市广州开发区成立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一个半月后,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HTWO广州”正式动工。

到了去年4月21日,长安汽车不仅发布了全新数字化纯电品牌长安深蓝,还同时发布了首款车型深蓝C。这款车提供纯电版、增程版和氢燃料电池版三种动力车型。其中,氢燃料电池版在CLTC测试标准下的续航里程达km以上,并且可实现3分钟超快补能,是中国首款量产氢能源汽车。

除此之外,作为最早一批入局氢能源汽车业务的车企之一,海马汽车也在去年5月份的投资者互动会上表示,逐步投入约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推广。目前,海马汽车已经生产出了第二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样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在研发阶段。

总体看下来,除了文中提到的车企,还要包括上汽大通、长城、北汽、吉利、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在内都瞄准了氢能源汽车赛道。

可以看出,虽然氢能源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仍未能阻挡各家车企的热情。那么,车企不遗余力想要在这条赛道奔走究竟意味着什么?

氢能源春天已至?

毫无疑问,政策层面的扶持,让以往一直观望的车企吃下了一剂定心丸。

此前,我国有关氢能源建设的政策并不完善。直到年,有关氢能源的建设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直到年,氢能被正式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中。同时,多地省份政府对支持和规范氢能源也提出了利好政策。

到了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更是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资本市场前景也逐步显现。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年,中国氢能源行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预计到年,氢能源将占能源市场份额的10%左右。

因此,对于车企而言,相比于氢能源带来的一些优势,其战略意义似乎更为重要。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方面,氢能源都并未走向成熟,甚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意味着,各家车企平起平坐,谁能最先破解氢能源技术难题,谁就能掌握话语权。

至于外界对于氢燃料电池是否会取代锂电电池这一说法,行业人士也给出了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认为,氢燃料电池在当前甚至未来替代不了锂电池,但也有应用的一席之地。

在他看来,一方面,受铂金材料限制,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氢反应需要铂金催化剂,而铂金资源有限;二是燃料电池价格高,影响推广。可以预见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与纯电动汽车长期并存互补,共同满足交通运输和人们的出行需要。

如同电动车时代,宁德时代统治锂电电池一样,谁又将会成为氢燃料电池时代的“宁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