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对学术圈的人来说更是。
经历了疫情冲击所带来的实验室关闭、课题停滞、甚至珍贵实验样品因疫情付之一炬,抑或硕士博士延期毕业之后、终于可以和艰难的彻底告别。结果在年的最后一天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
虽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强调了预警名单仅仅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但是鉴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国内科研院所中的巨大影响力,本次公布的国际预警期刊名单估计会对接下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产生很大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中科院到底根据什么标准制定了这份名单?这些杂志又是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被中科院盯上?这份名单对于中国科研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科研工作者以后的选择杂志发论文上该何去何从?这份名单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而这份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中国学术圈不能说的秘密?
今天所长老王为大家一一讲解,想了解中科院预警名单的深层逻辑,我们就必须知道这个名单背后的考量和利益相关方。
1疲于奔命的学术圈
年底,北京新冠流行病学调查刷爆所有人的朋友圈,尤其是和成都新冠流调的对比更让人感觉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北京活得多么艰辛和励志。
看完确实感觉很不容易,但是只要你在学术圈工作,分分钟都可以在一个二线城市过出一线城市的艰辛与励志。
前两天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还没毕业的师弟凌晨快一点钟还在实验室奋战,让我记起自己当年每天晚上也基本是晚上十一点钟才会离开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曾在给自己博士生写的一封信里表示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时只是一个下限、每周工作六天半是正常的,听起来可能觉得很恐怖,但是在国内的学术圈其实这是一个常态。别说12个小时,所长老王还在学校的时候的时候经常见人一天14个小时,一周七天,一招7/11/7直接秒杀。
你可能以为只有硕士博士才这样,其实博士后和工作已经很多年的青年教师的工作强度即使比这少估计也少不到哪去。
那么学术圈的打工人为什么要这么拼呢?是梦想吗?是抱负吗?梦想和抱负可能都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原因,很多人只是为了活下去。
我们的硕士、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队伍实在是太庞大了,高校数量也太庞大了,对于经费的竞争也太激烈了。在激烈的竞争下,大家首要的目标变成了先活下来,毕竟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有机会去解决科学问题。大家都被迫变成了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
论文是衡量学术圈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评判学术圈打工人业绩的主要形式。想在学术圈活下去,尤其是在中国学术圈活下去,你就得多发论文
“博士要毕业,论文拿来!”
“博士后要出站,论文拿来!”
“讲师要升副教授,副教授要升教授,论文拿来!”
当大家都可以发论文的时候,如何继续评判科研圈打工人呢?那就看数量和质量了。
大家都声称自己解决了某个科学问题的社会里,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评级机构给大家的论文分个三六九等,于是乎学术杂志出现了。当然杂志也分级别,于是乎SCI影响因子出现了。这个根据杂志近两年引用次数给杂志分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钻石、星耀、王者这些段位的评判标准就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了,大家普遍认为SCI影响因子越高代表这个杂志水平越高。尤其是在我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博士要毕业,学校说没个单篇影响因子大于3分论文不可以啊!”
“博士后出站,单位说不发个单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论文不让出站!单篇发不了十分也行,5分以上的至少发两篇吧!”
“副教授升教授,没个两篇十分的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人呢!还要有基金,申请基金别人又要看你发了什么论文!感觉再去发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吧!”
于是乎学术圈的竞争就变成了看谁发的论文SCI影子因子高、谁发的SCI论文多、谁发的SCI论文又多SCI影响因子又高的竞争。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过程,所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必然面临无数未知的失败。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而只有这个可行的方向能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出来。一篇论文背后都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再探索、经历过无数酸甜苦辣和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多年的努力能够有所回报,都想发一篇相对较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所以科研工作者还是希望能发尽量高分的论文,如果有两个杂志让中国科研圈打工人选择,一个老牌杂志口碑极好但是要求较高分却稍微低了点,一个新兴杂志口碑一般要求没那么高分还比老牌杂志高,我想90%的人会选后者。
2极少部分不讲武德的学术出版商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时候学术出版商该上场了。
学术出版商,虽然是服务学术传播学术,但归根结底是商人,以追求利益为主。有些学术出版商在传播学术、追求利益的同时还能坚守道德底线,有些则是彻彻底底把学术当成了牟利的工具、无所不用其极。
既然是商人,那就要洞察市场需求,发现这个领域增速最快、需求最大的市场。
没错,傻子都可以看出来,是中国。
年中国SCI收录论文数量仅为篇,仅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3.98%,排名世界第八。年中国SCI收录论文数量为篇,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8.25%,排名世界第一。在这20年时间里,中国SCI论文收录数量翻了17.1倍,而SCI论文收录总数仅增长2.41倍。年度我国参与发表SCI论文数量首次超越美国,中国参与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更是达到了美国的1.25倍。
你说这个世界需要这么多论文吗?中国科技的发展需要这么多论文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世界需要论文,需要很多论文,但是没有到这么多。但是出版商需要,博士毕业需要,博士后出站需要,青年教师申请基金、升职需要。于是乎一些本来应该是和学术需求动态平衡的学术期刊,变成了和社会需求动态平衡。
作为出版商心想“有钱不赚大笨蛋”,面对这一机会,岂能放过。有些商人也蠢蠢欲动,虽然没干过学术出版,但是利润这么高是不是该跳进去也捞一把。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捞到中国学术圈这大把大把的票子呢?
既然同样影响因子的杂志你最好发,名声就打出来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投稿人发现告诉两个,两个告诉四个,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科研圈都知道了。有需求就有市场,科研圈同行好不容易头发都做秃了做了篇论文出来,大家都想卖个好价钱,发个高分杂志不是。
而这个时候他们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跟之前预料的一样,这些稿件里中国来的最多。
当然他们心里知道,中国学生毕业要SCI论文、医生评职称要SCI论文、老师升职也要SCI论文。所以一定要抓住客户的需求和心理,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才能带来票子。
于是乎这些杂志对中国人格外友好,一改我们发现国际期刊经常对我们不太友好的印象。
你说你花同样时间做出来的论文,这家标准又低,分还不错,服务又好,见刊又快,修回问题还少,你投不投?
于是乎,这些杂志成了我们中国学术工作者的后花园,预警期刊名单上的杂志年共发表了超过5万篇中国文章,占这些杂志总年发文量近50%,是中国占全世界SCI发文占比的近两倍。
看看预警期刊杂志的中国作者发文比例,你就会发现这些杂志对中国人多友好。
年SCI收录论文篇,中国作者参与篇,占比28.25%。如果某个科学期刊中国发文量远远超过这个比例,那只有四种情况:
1这个领域中国远远领先世界
2.这是个国产期刊
3这个杂志对中国人又好还在坚守底线
4这个杂志想赚中国人的钱
然而我们看到的很多可能是第四种情况。
但是海量质量参差不齐的稿件开始涌入进来,有些质量根本达不到你家杂志的稿件也忽忽悠悠进来了,考验节操的时候又到了。赚更多的钱还是维持杂志的标准?
可是杂志都是出版商办的,出版商办杂志为了干啥,说白了就是赚钱,什么学术传播都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已,有良心的出版商还能坚守一下道德标准,大部分在疯狂涌入的稿件(在出版商眼里就是钱)面前,道德早没那么重要了。一篇版面费轻则几千,重则几万,在重金面前,你觉得出版商把持得住自己吗?甩两张图出来大家感受一下这些期刊扩张的速度。
你可能问我,出版商到底多赚钱?给你们看看这次被列入预警名单的期刊仅年一年就从中国捞了多少钱吧!一个IEEEAccess杂志一年从中国拿走近亿元人民币的收入,预警期刊名单上单个杂志从中国收入超过万人民币的就有11本*。没上预警期刊名单捞的钱比这多的多的应该还大有刊在。
而如果以出版社为单位,这个数字就更吓人了!多本杂志上榜预警期刊名单排名第一的某出版社从中国就收入了超过2.5亿人民币*。
欲望和贪婪是无止境的,这些杂志社为了赚更多的钱就继续增加发文量。但是发文量的忽然扩大必然会导致影响因子的下降,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这些杂志社更是不惜使用各种或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保住期刊的影响因子,包括多发综述啊、狂追热点啊、搞好关系啊、时不时地假装不经意的让投稿人引用几篇自己杂志的文章啊。天天这么玩,总有玩脱了的时候,比如当年被SCI扫地出门、影响了广大中国科研人员毕业、申请基金、评职称的Oncotarget。
但是被踢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大家还都在逐利的边缘维持着危险的动态平衡。
在学术圈,虽然很累,有时候也感觉是幸福的。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是纳税人掏钱让你去试错的。
既然谈到了钱,我们不得不说的,在不讲武德的学术出版商眼里那一篇篇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的稿件,真的是用纳税人的钱烧出来的。
纳税人为什么愿意烧钱在科学研究上?因为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所以我国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逐渐加大,就是为了强大国家的基础科研实力,希望将来有一天有重大原创性成果,希望国家不再到处被别人“卡脖子”。
说白了,纳税人花钱是让我们科研工作者解决科学问题的。
从全局考虑,代表纳税人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当然希望自己的钱能花到刀刃上,慢慢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来基金项目结题要求从“有SCI论文”、“有一定数量的SCI论文”到“有高质量SCI论文”的转变,应该转向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塑造自我评价能力很强的科研体系。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科研圈里估计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实验室可以做出来。而其他接近九成做不出来的科研圈很多人发现想活下来,必须要有SCI论文、并且发有一定数量的SCI论文、而且还要发有高质量SCI论文,再去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那么现在矛盾出现了,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想抛弃的技术路线,超过九成的科研圈打工人还要继续使用。科研圈打工人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希望发更多影响因子更高的论文帮助自己职业进步,学术出版商希望能够根据科研圈打工人的需求多捞点钱,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希望更多的经费用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出高质量的成果,而不是让科研工作者去迎合掠夺性期刊发表一些不重要的研究还被薅羊毛。
3三方博弈,谁都不想吃亏
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又互相有求于彼此。在这种非零和博弈的情况下,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不导致合作破裂。
作为监管部门,你会怎么做?
你首先要评估影响,如果羊毛被薅的不厉害也没必要大张旗鼓出来说一下。但是你一统计,发现事情不小。准备列上预警期刊名单的63本杂志发文13.29万篇,SCI一共收录了本期刊才发了.63万篇文章。这63本杂志就发了7.4%的文章。再仔细一看,这63本杂志上中国作者发文就占了5.5万篇,占比41.38%,全中国也就发了篇,这些期刊占了中国发文数量的10.8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再一算版面费收入,这63本杂志年从中国捞走了近6.5亿人民币的版面费收入。什么概念?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最多的上海交通大学总金额才1.亿,6.5亿相当于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排名前十的高校获得的资助总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而这些资助给了位青年科学家。
而学校方面,有的高校预警期刊发文量尤其高。尤其是部分医学类院校,因本次入选的期刊数量较多,成为了重灾区。
这个时候,作为相关监管和评价部门,是不是该有所行动呢?
写在后面的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科研圈打工人心中也都有一个学术完美世界。
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学术委员会人尽其职,真正的以科研成果重要性评价科研圈打工人,而不是以刊评文;学术出版商严守道德节操,严把文章质量关;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科研圈打工人洁身自好,远离学术不端和掠夺性期刊。
然而乌托邦是不存在的,学术完美世界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无法远离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只能学会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生存。
注*本文中统计的论文发表数量为中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既包括第一作者单位也包括非第一作者单位,故文中所有统计会和官方数字可能会有一定差距,但应该不大,不影响结论。所有数据以官方数据为准,本统计仅供参考。#木木西里#
内容来源:所长老王
一个实验解释牛顿的三体问题!
城市正在下沉:全球16亿人将受影响,大多数生活在亚洲
工程技术领域TOP1%论文高校排名出炉,中南勇夺第一,追平清华!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